在临床护理中,尿崩症作为一种内分泌异常疾病,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,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(ADH)缺乏或肾脏对ADH不敏感,导致多尿、烦渴、低比重尿和低血钠等症状,其护理不仅关乎症状的缓解,更在于维持患者的液体和电解质平衡,预防并发症的发生。
问题提出: 在尿崩症患者的日常护理中,如何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状态,制定科学合理的补液方案,以避免过度或不足补液带来的风险?

回答: 尿崩症患者的补液管理需遵循“量出为入”的原则,即根据患者的尿量、体重变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综合判断,应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,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体液丢失情况,根据尿比重调整补液量及种类,维持尿比重在1.005以上,既可防止高渗性脱水,又能避免低钠血症,在补液时,应首选0.9%氯化钠溶液或口服补液盐,以补充丢失的钠盐和水分,需定期监测血钠水平、电解质及肾功能,确保补液安全有效。
心理支持与教育同样重要,由于尿崩症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、抑郁情绪,护理团队需提供情感支持,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的重要性,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,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,可指导其学会自我监测尿量、体重及调整饮水量的技巧,以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。
尿崩症患者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,涉及精确的液体管理、密切的监测、有效的沟通以及心理支持,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,我们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,提高其生活质量。


添加新评论